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,今年将于7月11入伏,三伏天总共将持续40天,属于超长版三伏天,因此我们要提前注意防暑。从农历小暑至立秋被称为“伏夏”季节,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阳气极旺的时候。每到这个节气,也是很多人最难熬的日子,那么到了三伏,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安度三伏天呢,或者是未雨绸缪能够为以后的半年打下基础,少生病更健康呢?
中医理念中的“未病”字面上来看,就是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疾病,身体已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阴阳失衡、气血失常、脏腑失调等问题,但还未进入真正的患病状态。中医认为“未病”状态多为机体气血运行不畅,阴阳、脏腑功能失调所致。而三伏贴是根据中医“虚实结合”和“内病外治”的理论,在三伏天利用功效各异的中医方药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上,持续刺激穴位,能行气活血,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,抗病能力进一步增强,有疏风散寒、温肺固肾,活血化瘀,预防疾病、增强免疫力的功效。
从中医的角度来讲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而三伏天期间,是全年最炎热的时段,热浮于外,寒实内生,故易出现如咳嗽、哮喘、胃痛、腹泻、关节沉重疼痛、体虚易感等疾病,反复发作或加重。利用大自然阳气升发的机会,通过将具有温阳益肾,温肺化痰,活血化瘀等治疗作用的中药研磨制成粉末,加以姜蒜汁调和成膏状,贴敷在病人体表相应穴位上,使药物由皮肤体表穴位进入经络,再通过气血的运行到达五脏六腑,从而增强机体抵御病邪能力,故名“冬病夏治”,通过这样的“治未病”的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冬季易感疾病的发作,因为简单便捷的特点,三伏贴成为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之一。三伏贴治法需要足够的穴位刺激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量,从而达到治疗效果,故治疗需要持续性。一年一季,需常年坚持,如病情较重,则需在三伏天之外坚持贴敷以强化穴位作用,维持连续的穴位刺激,增强防病保健效果。
“三伏贴”虽然是三伏天“冬病夏治”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,其实“冬病夏治”的外治方法不只是“三伏贴”,还有“扶阳火艾灸”等,均适用于慢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虚寒性疾病及阳气不足患者。依据具体病情及身体体质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才是最佳选择。
适应症有哪些?
心脑血管疾病:脑梗死(中风)、眩晕、头痛、冠心病、心绞痛、慢性心衰、风湿性心脏病、肺心病、高脂血症。
亚健康状态:免疫功能低下,阳虚体质,气虚体质,畏寒怕冷,四肢难温等。
呼吸道(肺系)疾病:支气管哮喘缓解期、慢性持续期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源性心脏病、反复感冒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咳嗽。
消化系统(脾胃)疾病:胃中冷痛、慢性胃炎以及慢性腹泻、厌食、胆道疾病等脾胃虚寒疾病。
儿科疾病:反复呼吸道感染、慢性咳嗽、婴幼儿喘息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;消化不良、厌食、便秘、慢性腹泻、胃肠薄弱。
骨关节疾病: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痛、慢性腰肌劳损、四肢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。
妇产科疾病: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。
注意事项:
1、本次“三伏贴”活动的治疗对象为具有相应不适症状的儿童及成人,具体病情应到医院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贴敷;
2、贴敷时间:成人单次贴敷时间一般为4小时,儿童一般为2小时以下。具体时间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,适当延长或缩短贴敷时间,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瘙痒或灼痛等不适感,应立即撕离皮肤,并咨询医生。
3、贴敷当天应避免剧烈运动,可以洗澡,但不宜用力搓擦,以免擦伤皮肤。不宜进食生冷、海鲜、辛辣刺激的饮品及食品。
4、贴敷后局部出现轻微红斑、瘙痒、烧灼疼痛感为正常反应。贴敷处皮肤出现红肿、灼热疼痛,应及时将药膏取下,并用清水轻柔洗净,严禁抓挠,一般可自行痊愈。如果水疱较小,可不做特殊处理,保持干燥即可。如果有渗出可外用硼酸溶液局部湿敷,局部没有渗出的部分皮肤,则使用相关院内制剂外擦,止痒收敛。渗出及出现水疱期间,禁止使用肥皂、热水等刺激患处,避免加重症状。若出现严重水疱时,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,抽去疱液,保护局部创面,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抗生素及中药软膏外敷并进行抗炎、抗过敏治疗,防止进一步感染。
5、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需前来门诊就诊
“三伏贴”治疗时间表如下:
提前伏:7月1日-7月10日
初伏灸:2023年7月11日—7月20日
中伏灸:2023年7月21日—8月9日
末伏灸:2023年8月10日—8月19日
末伏加强灸:2023年8月20日-2020年8月29日
预约、治疗地点:
怒江州中医医院医院门诊楼2楼第四诊室脑病科诊室;
住院楼10楼脑病科住院部。
咨询电话:0886-30519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