杵针治疗,一般是用杵针器具在经络腧穴的皮肤上进行不同的手法治疗,不刺入皮肤、肌肉之内,以达到调理气血,疏通经络,扶正祛邪的目的。
为了推广该疗法,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科长胡东萍(副主任医师)专程到四川李氏杵针流派传承工作室学习,师承于杵针流派第十六代主要传承人晋松教授,学成后治未病科很快在临床中应用,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。
杵针治疗疾病时,不用药物,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,工具制作简单,取穴精简,手法简易,操作简便。无疼痛损伤之苦,无交叉感染之虑,兼针刺与按摩之长,老弱妇孺无忌。杵针治疗原则,就是杵针辨证施治原则,是根据《灵枢·经脉》“盛者泻之,虚者补之”原则而确定的。临床上运用杵针治病时,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,运用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配合其他方法,确定八纲,始能决定杵针治疗原则。至于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,则应根据虚实的轻重,或先补后泻,或先泻后补,或补泻兼施,或平补平泻,灵活施治。
杵针无针刺治疗之晕针、滞针、弯针、断针及刺伤内脏、血肿、气胸等异常情况的发生,但在临床施行杵针治疗时要注意以下事项:
1.如患者过于饥饿、疲劳,不宜立即进行杵针治疗。
2.治疗前出示杵针工具,说明杵针治疗无痛、无创伤,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。然后选择好治疗姿势和治疗腧穴,开始杵针治疗。总之,以病人神情安静,肌肉松弛,体位舒适为宜。
3.医者应静心息虑,“持针之道,坚者为宝”(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),行杵时医者应当全神贯注,使杵力均匀,行杵有度。
4.女怀孕三个月以上者,腹、腰、骶部位禁杵。
5.小儿囟门未合者禁杵。
6.皮肤有感染疮疖、溃疡、瘢痕,或有肿瘤的部位禁杵。
7.杵针治疗时要防止损伤皮肤,挫伤脏器,如胸胁、腰背、头枕部等行杵时用力不宜重,以免挫伤肺、肝、肾、髓海等脏器。在行杵时,也可根据病人的杵针感应及时调节行杵的轻重缓急。
8.乳根、食窦、头面部诸穴,均不宜用杵针重杵。对头面五官及四肢末端面积小的腧穴,只宜用奎星笔(或金钢杵)行点叩、开阖手法,一般不做运转、分理手法。
9.手法过重,引起局部皮肤青紫者,一般不必处理,可以自行消退。
治疗中
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开展了对中风、失眠、郁证、咳嗽、胃脘痛、便秘、头痛、痹证、扭伤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绝经期综合征、产后腹痛等的杵针治疗,它不刺入皮肤,兼有针灸和推拿作用,适用于畏针及老年体虚者,具体可到州中医医院东区三楼治未病科咨询就诊。